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国外“藏针”案频发生?异物检测仪剔除护食安

2019-01-18 14:42:07 来源: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编辑:Mary 阅读量:13952

  【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热点要闻】近日,笔者看到一则新闻,关于“国外又爆出两起‘藏针案’,水果‘藏针’又卷土重来?”。让笔者瞬间想起,去年9月份国外一国家发生了不少于13起草莓“藏针”的恶劣事件。之后又出现苹果、橘子、香蕉、黄瓜、面包“藏针”等令人闻“针”丧胆的事件。那么,是否可以使用先进的异物探测仪器守护餐桌安全呢?
 

 
  笔者了解到,近期,国外有两起类似的“藏针”事件又被爆出。有消费者在超市购买的一袋速冻蓝莓干,准备用于制作沙冰饮品。经过料理机将蓝莓和冰块混合搅拌,在倒入杯中时发现了杯底出现了一根缝衣针。通过反馈,当地有关部门表示,食品加工企业都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程序以及设有金属探测器,一定能够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及时检出异物,保证产品生产安全。
 
  另外,也有一位消费者从购买的面包中发现了类似于针异物。有人推测应该是在面包被生产过程中“落入”,而不是在在烘焙完成后从包装工序“误入”其中。再如,有孩子食用橘子时,发现里面藏着一根因受到污染而锈迹斑斑的粗针。还有在葡萄、黄瓜、西蓝花也惊现别针、大头针等,或者其它坚硬铁丝等异物,使得人们食用果蔬都处于担惊受怕之中。
 
  不过,在此类果蔬“藏针”恶劣事件中,其中外国已抓获草莓“藏针”案主要作案人员,是因为其对工作待遇不满,才想到草莓投针。暂且抛开“藏针案”作案人员主观因素不看,相关部门是否真正落实加强果蔬市场监管呢?而果蔬、食品加工企业是否完善食品生产安全管控体系,以及使用专业的金属异物探测器,及时把关产品出厂前的品质安全呢?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异物探测仪器,可用于食品、果蔬中异物的检测,保障产品出厂前的品质安全。据业内人士介绍,市场上有两种原理的异物探测仪,一种是利用电磁感应磁场原理,另一种是X射线穿透原理。前者一旦果蔬、食品中含有金属杂质,待到进入磁场区域,磁场受到干扰,便发出报警信号,再利用自动剔除装置将含有金属物料剔除。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金属探测仪由于主要依靠电磁感原理来探测,对于铁磁类金属探测灵敏度较高,毕竟铁类金属磁性较高。而非铁类金属灵敏度相对弱些,当然这类金属进入探测区域会产生涡流效应,进而触发机器报警信号将其剔除。对于上文提到的食品、果蔬“藏针”也可用于金属探测仪,是因为这类针异物大多是铁质材料,属于铁磁类金属,探测灵敏度高,实现剔除。
 
  而后者主要借用X射线穿透能力,有效地检测混在果蔬、食品中的金属异物以及其它非金属异物等。与此同时,X射线异物检测机还可以帮助用户进行产品包装缺失、破损以及重量检测等,使用范围较广,综合性能非常高。我们知道,食品、果蔬工业化生产需要经过多个工序,不可避免地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异物。不仅仅金属异物,还可能有头发、塑料、玻璃、陶瓷、砂砾、烟头等等,这时X射线异物检测机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X射线异物检测机也可以识别出瑕疵产品,如包装密封性、气泡、产品缺损以及重量检测等,实现成品出厂前完整的检测。像上文提到的草莓、面包、速冻蓝莓干中的针异物通过X射线异物检测机识别并剔除之后,同时还对袋装面包、蓝莓干进行包装密封性、破损情况等进行检测,不仅避免金属等异物“误入”产品,同时还能防止包装漏气、破损等导致腐坏变质,从而更好地保证产品食用安全。
 
  综上,虽然国外食品、果蔬“藏针案”作案人员已被抓获,但是不排除产品出现其它异物的可能。或许不法分子刻意为之,或许在生产加工中,异物不慎“落入”等等。重要的是,无论是食品加工企业,还是果蔬生产企业都要使用专业的异物探测仪器,严格把好产品出厂前的品质安全关,让消费者吃的安全,吃的安心!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