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品

  • 行业产品

合肥钟钲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位置:合肥钟钲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动态>食品永远的朝阳行业

经营模式:生产厂家

商铺产品:9条

所在地区:安徽合肥市

联系人:陈立柱 (经理)

公司动态

食品永远的朝阳行业

阅读:1012发布时间:2007-5-17

一、食品产业现状
     国内外经济学家*,在未来的10年,中国将是收入增长zui快的国家之一,至少有1亿家庭进入年收入1万美元以上的行列,一亿家庭即3亿人口,接近美国人口总数,相当于日本人口的2倍。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使中国食品产业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产业。近几年,世界500强中的食品企业争相到中国大陆或通过直接投资建厂,或通过兼并收购扩张。总之,大家都看到了中国食品产业中所蕴含的这一历史性机遇。
      1.食品产业构成
食品产业是一个高度关联的一体化产业,涉及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流通、包装、化工等多个产业。食品产业链条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本书将重点对食品工业、食品零售和餐饮三大行业进行研究。按照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食品产业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约占GDP的1/4,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产业。其中食品工业18000亿元、社会食品零售(含餐饮)额22000亿元、食品出口4000亿元。
      2.主要食品行业的增长态势。
在中国,随着民众膳食结构的调整,自给型食品消费相对减少,经过加工的成品或半成品食品在人们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近2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为9.3%;其中食品工业则以年均16%的增速持续发展,大大高于中国GDP增幅。1999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7828亿元,农业总产值为24542亿元,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32/1;到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超过18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5%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5年翻了一翻,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0.5/1,是中国景气度较高的产业之一。2005年度中国销售额增长率*15位的品类中,食品占据其中8类。
      2005年,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显现,原材料成本的压力将趋缓,食品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上半年,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2%、30%与23%,实现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8%、35%与25%。
      二、食品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食品产业已经诞生了双汇、五粮液、青啤、伊利、蒙牛等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扩张主要通过兼并收购迅速实现产业扩张。与此同时,包括雀巢、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公司在内的世界食品前50强企业近年来也争相到中国大陆寻求发展机遇。可以预见,在今后的3-5年时间内,乳品行业、肉类行业、水产品加工、葡萄酒、果汁、冷饮及餐饮行业规模的年均增速将超过10%,这些行业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总之,众多战略投资者都看到了中国食品产业中所蕴含的这一历史性机遇。
      1.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大企业不惜血本争夺市场,低成本竞争日益加剧,食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部分成本过高的企业和众多不具备特色优势的小企业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企业破产速度加快,企业重组频频发生,各行业优胜劣汰进程加快。总体而言,行业利润呈现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作为可替代性*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大部分食品企业基本上处于*竞争,利润空间普遍在对*的激烈争夺中被挤压得更加狭小,因此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对公司的业绩影响可能比行业态势的影响更明显。事实上食品业的低风险性只有在身上才能充分体现,这使得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一些产品同质性较强、市场较成熟的子行业,如啤酒、味精等的市场也在向倾斜。
      2.产业*开始产业链整合
      由于巨大的人口总量,中国食品业的市场潜力一直为海内外投资者所看好。但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产业链受到行业分割的困扰,产业集中度较低,布局分散,市场潜力的释放速度较慢。以伊利、蒙牛、双汇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开始构建“养殖—加工—制造—流通"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商业企业也频频发力,以上海烟糖集团外代表,2003年确立了“上控资源、中控物流、下控网络"的战略构想,精心打造以资源和网络为基础、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手段、期现货交易相结合的“五位一体"产业链。以战略收购兼并为手段,上海烟糖集团通过投资参股山东东方糖业和控股广西上上糖业,拥有了食品加工原料和采购基地;通过在山东、江苏、浙江、天津等地组建东方糖酒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覆盖华东、辐射中国的市场网络。到“十五"期末,上海烟糖集团已经发展成集种植加工、网络配送、内外贸易为一体,具有竞争力的国内糖业集团,食糖销售争取达到中国1/3以上的*。
      3.资源重组风行、优势品牌迅速扩张
      在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驱动下,食品业正在掀起一场大规模、高速度的企业资源重组浪潮。企业通过资源的重组试图占领市场制高点,达到企业效益的zui大化。这种企业资源的重组顺应了上企业重组的潮流,它不分国界,是涉及到优势企业之间人、财、物等多方位的重新组合,企业力求通过强强联合,出现双赢或多赢、强者更强的结局。从而在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中,促成部分行业(如啤酒、乳业、饮料等)品牌的高度集中。
      世界重量级食品企业集团菲利普•莫里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合利华、雀巢、泰森、达能、麒麟、三洋食品、朝日、伊势等众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在中国建立起合资或独资企业,大肆并购中国。美国AB集团、南非SAB集团并购哈尔滨啤酒、日本朝日啤酒及伊藤忠商社入股康师傅,统一合资汇源果汁和完达山,百事可乐兼并桂格,达能并购乐百氏并与娃哈哈合资,亚太集团控股上海民乐啤酒公司,华润并购蓝剑……跨国集团参与的重组之风越刮越猛,国内企业的重组步伐也在日益加快。世纪之初,国内啤酒、乳业、饮料、方便面等行业兼并重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重组的规模在升级,速度在加快。
      中国企业毫不示弱。青岛啤酒自1994年*次展开收购,到2002年已经收购了46家企业,生产能力从1996年的37.5万吨,到现在的380万吨。国内*在2001年达到11%。尽管曾有专家质疑青啤的并购效益,但能够在10年前就着手产业扩张,说明青啤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目前青脾、燕京和华润的生产规模均超过300万吨,成为业内。国内现仍有啤酒厂530多家,从国内啤酒行业发展态势和美日等国啤酒行业发展模式来看,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这一数字将会大大降低,市场将形成若干家啤酒“巨人"主宰天下的格局。
     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不止是啤酒行业。乳品加工业现有约1000家加工企业,其中伊利、蒙牛、光明、三元、三鹿等5家大型乳品企业的液态奶销售额占据了中国总销售额的60%。在冷冻食品业,龙凤、三全、思念、海霸王四大企业已瓜分了中国冷冻食品市场的60%份额。
      4.业界目光投向供应链管理,盈利空间顿时显现
     供应链管理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来说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也是协同效益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在:
    (1)食品业的价值链正由上游向终端倾斜,谁zui接近消费者、谁zui能把握消费者需求,谁就能在整条价值链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企业对终端的掌握,只有两种方式:直销和渠道,对于食品这种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渠道的能力就是对终端的需求把握能力。
    (2)中国国内经济区域特点和地理分布,使得食品销售渠道,还是以多品种、小批量、分销网络形式为基本特征。根本有别于国外大型零售商直接与品牌商交易的扁平模式。如何管理逐级放大的渠道组织,特别是分销渠道,是中国食品行业供应链侧重点所在。
    (3)长期的战略或伙伴式的联盟关系逐渐取代合同式短期的供应关系成为供应渠道主流,同样在销售渠道上,品牌商也将更加依赖稳定强大的一级批发商来掌握诸多的2级、3级分销商。
   (4)企业的明确定位、细分市场和消费人群、专业分工,使得不同食品产品的供应链呈现个性化特征。渠道的建立、渠道的交叉、渠道的掌控,成为食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5)食品的安全、保质等要求使得食品的产品周期比较短,物流与计划、订单信息传递的迅捷性要求高。渠道响应能力zui集中的表现在渠道订单上。
近年以来,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专业零售店等新型零售业迅速发展,尤其在大中城市,新型零售业的销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迅速提高。新型零售业的成长壮大对大批食品企业形成强劲的价格打压力度,迫使食品企业的产品价格不得不一压再压,使原本微利的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从而促使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向物流业延伸,围绕主业建立相关配套系统,以求扩大自己的盈利空间。
      拥有康师傅系列食品的顶新集团自9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在上海、宁波、杭州、天津、沈阳等地兴建购物大卖场--乐购大型购物中心,并在中国建起快餐连锁店250多家,围绕食品主业建立起多方位的相关配套体系。一大批食品加工企业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食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原料的综合利用上大做文章。这种生产企业由食品加工业向制造业和物流业延伸的做法构成当今食品产业发展的又一景观。与此同时,食品产业也在向上游的农业延伸,众多食品企业纷纷向农业投入,建立种植或养殖基地,致力于原料的品种改良和规范化生产,食品产业正在向着日趋合理的哑铃型结构发展。
      三、食品产业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20几年来,食品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是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烟酒等嗜好食品所占比重较大,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二是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三是从地区结构看,西部省区食品工业比较落后。西部12省区食品工业产值仅占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3%,而东部的山东、广东、江苏及中部的河南4省食品工业产值占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8%。
      2、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如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加工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中国78.9%的面粉企业为日处理小麦50-100吨的生产规模,80%的稻谷加工设备为日处理50吨以下的小机组;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经济规模为20万吨/年,而中国啤酒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到4万吨/年;浓缩苹果汁企业*水平为5万吨/年以上,而中国浓缩苹果汁厂平均规模不到1万吨/年;制糖行业平均日处理甘蔗约为1500吨左右,大大低于6000吨的平均日处理量。
       3、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工业的要求。例如,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但适宜加工的高面筋蛋白含量的小麦品种严重缺乏;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但适宜生产苹果汁的苹果种植基地基本没有。特别是2005年苹果减产,整个行业面临原料供应压力。
      4、食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工技术储备不足。目前,在中国的食品工业科技成果中,食品工业初级加工的成果所占比重大,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显不足;对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尤其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与*水平有较大差距;食品行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低,行业管理所需的技术基础性工作十分缺乏。
      5、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尽管中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产品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但普遍存在标准滞后、制定周期长、标准水平偏低的问题,不能适应中国入世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中国近500个食品卫生标准基本涵盖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有的标准与食品法典标准不接轨,同时,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设备陈旧,管理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保证食品质量的*条件。
       6、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较多。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病死畜(禽)等加工食品的违法活动屡禁不止;一些淀粉、酿造、屠宰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建厂时不做环境影响评价,生产产生的大量“三废"随意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这种状况影响了食品出口,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7、与食品产业配套的食品装备发展相对滞后。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装备落后,基础薄弱,国产设备技术含量低,自动控制系统与工艺流程设计和机械制造脱节,产品性能稳定性和成套性差、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引进*设备时,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够,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自己的特色;产品结构不合理且调整缓慢,大型设备且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少,低附加值、低水平的产品多,设备稳定性及耐用性与*产品有差距;精度要求较高的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及零部件仍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与中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

食品机械设备网 设计制作,未经允许翻录必究 .      Copyright(C) 2021 https://www.foodjx.com,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食品机械设备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