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琛菲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我国乳业或迎“走出去”第二波高潮

时间:2017-6-14阅读:868
分享:

业内认为,目前中国乳业的化总体来看还算成功,因为其大方向和战略布局都是对的。不过,乳业行业的化近两年也确实在放缓,处于化*阶段,如今高潮期已过,很多乳企都忙于处理消化吸收并购的企业,海外并购的体量已远不如之前。 CNSPHOTO提供

 继伊利宣布以8.5亿美元收购美国有机奶*品牌Stonyfield后,近日光明旗下新莱特宣布完成对新西兰乳业公司NZDC100%股份的收购,此外,澳优乳业也宣布收购澳洲乳企ADP100%的股份和Ozfarm50%的股份。在经历了一波收购高潮后,中国企业化的速度有所放缓,乳业企业化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化的成效如何,未来又将怎样?

 经历*波化高潮

 我国乳业的化进程早已开始,2010年光明乳业以8200万新元收购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打响了国内乳业海外收购乳企的*枪。之后光明还收购了澳大利亚玛纳森75%股权、英国谷物食品商维他麦60%股权、法国葡萄酒出口商Diva70%股权,2015年三月底光明又收购了以色列TNUVA76.7%股权,光明乳业还与光明集团签订托管协议,受托管理TNUVA集团。2016年9月光明以39亿万新元参与新莱特增资配股项目,2017年5月30日光明旗下新莱特又宣布完成对新西兰乳业公司NZDC100%股份的收购。

 此外,伊利、蒙牛等乳企在化进程上也不断发力。资料显示,2013年伊利正式布局化战略,先后与美国zui大的牛奶公司DFA和意大利斯嘉达合作,在新西兰投资11.03亿元奶粉项目,前不久还提出8.5亿美元竞购美国有机酸奶Stonyfield。

 而蒙牛则加快奶源加工资源布局到国外,先后与乳业*Aria合作,与达能携手成立低温乳制品合资公司,与美国白波食品在终端产品上进行合作。

 而为应对奶粉新政刚刚宣布收购两家国外工厂的澳优乳业也走在乳业化的前列。资料显示,2011年澳优乳业收购荷兰海普诺凯,2016年8月又收购营养品公司Nutrition care;2016年9月澳优与westlane协议建立合资公司,澳优乳业还以羊奶粉佳贝艾特为核心,布局海外市场;2017年5月澳优乳业宣布收购澳洲乳企ADP100%的股份和Ozfarm50%的股份。

 曾经的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一直在进行化布局。资料显示,2012年底,贝因美与爱尔兰Kerry集团签订垄断协议,正式进军市场;2014年4月,贝因美联手一致行动人以3亿美金合资收购一家美资平台企业;2015年10月贝因美以3.67亿元收购恒天然澳大利亚有限公司下属生产中心达润工厂51%股权。

 如何判断国产乳业化的成功与否,乳业行业专家宋亮对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乳业的化总体来看还算成功,因为其大方向和战略布局都是对的,具体运作中,伊利、澳优、光明化运作较好。一是因为这几家企业的产品销量好;二是企业利用了当地的资源,降低了自身成本,保持了良好的经营状况,赢利性较好;三是在奶粉新政的大背景下,海外建厂的市场前景很好。

 而这从几家公司的业绩上可见一斑。资料显示,伊利作为国产乳业的老大近几年业绩不断上扬,其公布的2016年财报显示其营收破600亿元,同比增长0.75%,净利润实现56.62亿元,同比增长22.24%。澳优乳业也保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其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2016年营收同比增速为30.3%,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20.4%。而澳优乳业旗下羊奶粉佳贝艾特2016年继续稳居国内进口羊奶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品牌,同比增长43.9%。

 而光明收购的新西兰新莱特业绩也逐步利好。资料显示,光明乳业旗下新西兰新莱特2015年扭亏为盈,实现9579.7万元的净利润,2016年实现1.81亿元的净利润。此外,2016年财报显示,新莱特营收在光明乳业营收占比达到14.07%,2016年9月光明乳业对新莱特的增资扩股可见光明乳业对新莱特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

 化或掀第二轮高潮

 资料显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跨国并购高潮后,近两年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减慢已成共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资困难,面临当地的政治经济风险以及经营不善等,此外,近两年美元持续升值也使国内企业面临更高的汇率成本和更大的海外投资风险。

 而中国乳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上述问题。资料显示,贝因美作为化很早的乳业企业之一,自2014年后公司业绩却连年下滑,公布的2016年财报显示,贝因美2016年全年实现营收27.64亿元,同比下滑39.02%,净亏损7.8亿元,同比下滑853.24%。而雅士利自2013年被蒙牛收购后便进入业绩下滑通道,甚至出现亏损,近日,雅士利发布的财报显示,2016年雅士利实现营收22.03亿元,同比下滑20.2%,股东应占亏损为3.2亿元,同比下滑370.7%。

 而在融资方面,业内人士分析,政府给予乳企海外融资的扶持资金较少,附加条件多,并严格限制资金使用方向。

 对此,宋亮表示,在融资方面,中国乳企获得的政府扶持政策资金确实很少,包括伊利在内的很多乳企都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海外建厂和并购。而在经营状况方面,在化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企业业绩不好,但这些企业化的大方向并没有错。例如贝因美在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进行的投资,对公司长期发展是利好的。

 不过,乳业行业的化近两年也确实出现放缓。宋亮表示,乳业的化分为三个阶段,*个阶段是中国乳企进行海外投资来布局本国市场;第二个阶段是中国乳企海外投资间接扩展市场;第三个阶段是中国乳企利用自己的品牌开拓市场。2013年和2014年是中国乳企海外投资的高潮,国内很多大型乳企通过海外投资来布局本国市场,处于化*阶段,如今高潮期已过,很多乳企都忙于处理消化吸收并购的企业,海外并购的体量远不如之前。

 而在奶粉新政背景下,很多小企业都在抓紧海外建厂,对此,宋亮表示,如今很多小企业甚至产业外资本都在进行海外投资建厂,为的是在2018年以前获得更多的奶粉配方注册资格,这些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较小,建厂多采用干法工艺,并不为了实现企业的化,而单纯是为了规避新政,这种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也不能长久。

 即使如此,奶粉新政的大背景却促使乳业第二轮奶粉并购高潮的到来,宋亮介绍说,在奶粉新政的大背景下,很多大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配方注册资格不得不去海外收购工厂,包括澳优刚刚收购的ADP100%的股份和Ozfarm50%的股份和光明乳业旗下新莱特刚刚收购的NZDC100%股份,它们的收购行为和很多投机的小企业不同,它们的收购是为了企业长期的化进程,而这就使得乳业化的第二轮高潮预计于2018年到来。

 乳业化的第二波高潮预计会使中国乳业化进入第二阶段,“当前飞鹤在加拿大设厂,澳优、圣元、贝因美、伊利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寻找新的市场,伊利意欲收购美国有机酸奶*品牌,光明旗下新莱特为a2代工都是乳业化第二阶段的前兆。zui终乳业企业获得的不只是技术、奶源稳定性和形象等的提升,它们zui终将走向市场。”宋亮如是说。

来源:中国商报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