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许为钢先后考取了西北农业大学的硕士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他在读硕士时,就以专业人士*的敏锐观察力预测到,我国小麦生产很快将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品质的优化将成为小麦品种及小麦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能否将、早熟、多抗、高产、广泛适应性结合于一体是主要的攻关点。1990年,许为钢在西北农大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工作,这就是后来郑麦9023中的“90”编号的来源。1996年,许为钢带着还未成形的小麦新品种材料,携妻子胡琳博士一起来到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继续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郑麦9023品种选育过程艰辛而漫长。许为钢的小麦课题组每年都要做几百个杂交组合,这其中大部分组合是失败的。为解决抗赤霉病这一世界难题,许为钢和妻子在西北农大宁毓华老师帮助下,从建立病圃、繁殖菌种、探索接种方法,到形成大规模的后代接种选择程序,一干就是6个小麦生长周期,每年后代的单小花接种选择量达到了2万单株以上。他们带着助手夜以继日的工作,将苏麦3号的赤霉病抗扩展特性通过杂交、单小花接种选择等技术方法转入到郑麦9023之中。1998年,郑麦203选育成功,实现了、高产、早熟、多抗、广适性在一个小麦品种上的聚合,单就抗病性而言,郑麦9023就聚合了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黄花叶病和雪霉病等多种抗病性。
河南是农业大省,小麦种植面积达740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位。199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我国重要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的构想,形成了推广小麦的“天时”“地利”。
许为钢用一句话来概括小麦新品种选育“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他解释说“在选择过程中,有时候,人们所期望的性状就是未能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要放弃某些东西,终育成的品种总会有些不足;采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不是很也会导致遗憾发生。就拿郑麦9023来说吧,如果耐寒性再好一点、抗倒伏性再好一点会更好的。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遗憾在里面,如果当初怎么样了,那可能就更好了……所以我就叫它是遗憾的艺术!”
1978.10-1982.07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生;
1982.09-1985.09 西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
1993.09-1997.12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
1998.12-现在 河南省小麦研究会 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001.06-现在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2002.07-现在 南京农业大学 兼职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2005.07-现在 河南农业大学 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5.09-现在 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河南省专家组 组长、小麦专家
2006.03-现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 委员
2007.12-现在 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小麦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
2008.07-现在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2008.08-现在 中国农学会*农业应用委员会 常务理事
2003.01-2008.01 政协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
2008.03-现在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其成果“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在强筋品质特性、早熟性等方面均居*水平。2004年至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小麦生产主导品种,2003年至2006年年种植面积已连续4年位居我国当前小麦品种位,2006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
国家“863”计划课题:小麦分子聚合育种
国家“973”计划课题:小麦高产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973”计划前期课题:玉米C4途径高光效基因pepc在C3作物小麦中的遗传、表达与功能研究
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高产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抗逆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营养利用转基因小麦新品种选育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高产多抗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小麦分子聚合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作物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第二部分“小麦遗传育种工程技术”,参编,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
《中国专用小麦育种与栽培》(65万字),第1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创新与利用》,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参考资料编辑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