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交流 技术方案 采购指南 话题讨论 维修保养 资料下载 企业案例 会员报道
不锈钢反应釜的结构及原理梁山二手设备市场
一、不锈钢反应釜的典型结构
不锈钢反应釜由以下核心组件构成,各部件协同实现混合、反应、传热及安全控制:
1. 釜体
材质:304/316L不锈钢(耐腐蚀),内壁镜面抛光(Ra≤0.4μm,符合GMP标准)。
设计:圆柱形主体+椭圆形/碟形封头,承受压力(常压至10MPa)。
夹套:外夹套通入导热油、蒸汽或冷却水,用于间接传热。
2. 传热系统
夹套传热:通过夹套内热媒循环实现整体加热/冷却(效率中等,适合均匀温控)。
内置盘管(可选):直接浸入物料,强化局部传热(适合快速升降温或高粘度物料)。
电加热:电阻丝/电磁感应加热(控温精准,适合小型反应釜)。
3. 搅拌系统
搅拌轴:316L不锈钢材质,连接电机与搅拌桨。
搅拌桨类型:
桨式:低剪切,适合混合(转速30-80rpm)。
锚式:贴近釜壁,防物料粘附(高粘度物料)。
涡轮式:高剪切,用于分散/乳化(转速100-300rpm)。
驱动电机:防爆型(Ex d IIB T4),变频调速。
4. 密封装置
机械密封:双端面机械密封(耐高压,泄漏率<1×10⁻⁶ Pa·m³/s)。
填料密封(低压场景):成本低,需定期维护。
5. 接口与仪表
进/出料口:DN50~DN200法兰接口,配快装卡箍(CIP清洗兼容)。
测温/测压:Pt100温度传感器、压力变送器(4-20mA输出)。
安全装置:安全阀、爆破片、压力表(冗余设计)。
6. 支撑结构
耳式支座:固定于地面,承受静载荷。
框架式支座:带减震弹簧,用于大型高压反应釜。
二、不锈钢反应釜的工作原理
1. 混合与传质
机械搅拌:搅拌桨旋转产生径向/轴向流,打破浓度梯度,加速反应物接触。
层流与湍流:低粘度物料(水相)易形成湍流(Re>10⁴),高粘度物料(聚合物)多为层流(Re<100)。
2. 传热机制
夹套传热:热媒(蒸汽/导热油)通过夹套壁与釜内物料换热,热流密度约5~15kW/m²。
盘管强化传热:盘管直接接触物料,热流密度可达30~50kW/m²(适用于放热剧烈的聚合反应)。
控温逻辑:PID调节热媒流量或电加热功率,维持设定温度(±1℃)。
3. 反应控制
压力管理:
常压反应:通过呼吸阀平衡内外压力。
高压反应:氮气加压(0.5~10MPa),泄压阀防止超压。
真空操作:真空泵抽至-0.095MPa,用于溶剂回收或减压蒸馏。
4. 安全保护
联锁控制:超温/超压时自动切断热源并启动冷却。
防爆设计:Ex认证电机+静电接地,防止可燃气体引燃。
三、不同行业的结构差异
行业结构特性典型配置
制药316L材质,CIP/SIP功能,无菌呼吸器磁力搅拌(零泄漏),在线PH监测
化工加厚釜体(6~12mm),哈氏合金盘管防爆电机,氮气吹扫系统
食品食品级抛光,快开式人孔夹套冷水急冷,防粘涂层
新能源防静电设计,耐HF腐蚀(锂电池电解液)双层盘管(加热/冷却独立控制)
四、关键设计参数
容积:有效容积通常为总容积的70%~80%(防溢流)。
长径比:1:1~1:1.5(高长径比利于传热,低长径比适合高粘度混合)。
搅拌雷诺数(Re):决定流动状态,Re=ρND²/μ(ρ密度,N转速,D桨径,μ粘度)。
传热系数(U):夹套U值约200~500 W/(m²·K),盘管可达800~1200 W/(m²·K)。
五、常见故障与维护
密封泄漏:更换机械密封动环/静环,检查轴套磨损。
搅拌振动:重新校准动平衡,检查轴承润滑。
传热效率下降:清理夹套水垢或盘管结焦(化学清洗+机械刷洗)。
内壁腐蚀:定期内窥镜检查,局部补焊或衬氟修复。
六、总结
不锈钢反应釜通过精密结构设计与传热/传质优化实现高效反应控制,其性能取决于:
材质耐腐蚀性(匹配介质特性);
搅拌与传热效率(决定反应速率);
安全冗余设计(保障连续生产)。
选型建议:根据物料PH值、粘度、反应放热量等参数,选择适配的搅拌形式、传热方式及压力等级。如需具体型号方案或结构图纸参考,请提供工艺细节(如反应温度/压力、腐蚀性要求等)。
下一篇:不锈钢台秤的详细特性介绍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www.foodjx.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