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沉香叶茶》团标5月实施 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4-24 09:14:37 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 编辑:Mary 阅读量:15415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饮茶意识的不断增强,沉香叶茶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为提高白木香树综合应用价值,促进我国沉香叶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指导广东省中山市沉香产业的发展,《沉香叶茶》团体标准制定并发布,并于2020年5月23日正式实施。
 

 
  据了解,沉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广东、福建、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进行白木香树人工栽培已有多年。沉香全身是宝,入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沉香叶做茶在民间也早有应用,沉香叶茶是一种绿色茶饮品。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饮茶意识的不断增强,沉香叶茶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作为沉香传统产地,行业的迅速发展给沉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提高白木香树综合应用价值,提升中山市沉香叶茶的质量水平,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更高需求,原有DBS44/011—2018《白木香叶》行业标准的沉香叶茶加工制作技术要求、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等已难以满足沉香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亟待需要更严苛的团体标准。
 
  近日,《沉香叶茶》团体标准已于2020年4月20日通过由相关企业、协会、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研究单位的专家审定通过,现予以发布,并于2020年5月23日正式实施。据介绍,该团体标准主要针对采自人工种植的白木香的叶片经杀青、揉捻、发酵、烘干制成的产品规定了质量安全要求,并规定食用方法为冲泡饮用,是一种代用茶。
 
  笔者进一步获悉,《沉香叶茶》团体标准共包括8个部分的技术内容,如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运输和贮存等等。
 
  其中,规范性引用文件有12个,包括《GB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GH/T1070 茶叶包装通则》、《DBS44/011—2018 白木香叶》等。
 
  在要求中,《沉香叶茶》团体标准又从基本要求、感官品质要求、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5方面进行了细分要求。其中,《沉香叶茶》团体标准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四方面明确要求感官品质。就外形来看,沉香叶茶要卷曲,团块,颜色黄褐色或黄绿色。对于滋味来说,沉香叶茶要清甜,醇厚回甘,无明显青涩、苦腥味。
 
  我们知道,水分和灰分含量是茶叶类相关标准重要的理化指标。而沉香叶茶的制作工艺和绿茶相似。后,从21份样品中,依据样品产地和提供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5份沉香叶茶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5份沉香叶茶样品中有14份样品的水分含量低于8%,达总样品量的93.3%。灰分总含量低于8%的样品占比高。
 
  因此,结合相关标准规定和试验结果,沉香叶茶的理化指标的水分要求是≤8.0%,总灰分要求为≤8.0%。同理化指标相比,沉香叶茶卫生指标(铅限量和农药残留限量)的严格规定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茶叶类食品的重金属污染物限量仅为铅,因此《沉香叶茶》团体标准对沉香叶茶的铅含量进行限量。
 
  鉴于铅是对人体危害非常强的重金属之一,《沉香叶茶》团体标准采取较为严格的污染物铅含量限量≤2.0 mg/kg。对于农药残留限量,《沉香叶茶》团体标准也采取较为严格的毒死蜱的残留限量≤0.2 mg/kg,并在标准中列出毒死蜱的限量规定,作为必检项目。
 
  其他项目,根据使用农药种类,应满足GB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中对茶叶的要求。
 
  总之,《沉香叶茶》团体标准将服务于沉香叶茶生产、流通的质量规范,从从业者分析出发、防范企业品控风险点,结合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方式,以沉香叶茶的基识别、品控、现代检测等步骤作为标准内容。随着《沉香叶茶》团标实施,能够更好地提高沉香叶茶生产质量水平,进一步保障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推动沉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