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云南: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2023-09-12 11:36:57 来源:化工仪器网 编辑:羊舌木 阅读量:10277

  计量、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是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云南省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云南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推进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
 
  《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符合云南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技术保障更加有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或改造不少于5项计量标准,制修订不少于5项国家或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研制不少于10种标准物质/样品,力争国家碳计量中心落户云南,完成不少于50项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实质性参与不少于2项相关国际或国家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强化标准制修订的支持力度。
 
  到2030年,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工作重点从支撑碳达峰向碳中和目标转变,计量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到2060年,标准计量技术供给更加全面、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保障更加有力,符合云南特点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实施方案》明确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总体框架,提出同步推动实施。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开展碳清除标准体系研究、推动市场化机制标准运行、加强计量技术体系建设、加强计量管理体系建设、健全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在内的7项重点任务
 
  其中明确要围绕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机械、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研制配套标准样品。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研制。
 
  《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中还提到,要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除此之外,《实施方案》还指出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参与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开展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融入碳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在内的5项重点工程;双碳标准强基行动、开展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参与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在内的4项重点行动
 
  针对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计量技术瓶颈问题,《实施方案》提到,要加强碳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现计量协同创新,为低碳技术研究、清洁能源使用、能源资源利用、碳汇能力提升、碳排放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碳排放量反演等提供计量技术支持。
 
  《实施方案》强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激励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实施评估,及时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做好与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部署的有效衔接,发挥标准、计量在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
 
  《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有力推动云南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取得更大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云南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