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区域公用品牌“张家界莓茶”组团亮相,大放异彩。4天展会期间,现场意向签约金额高达4560万元,销售额近100万元,成为展会上的焦点之一。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张家界莓茶的独特魅力,也反映出其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张家界莓茶,植物学名“显齿蛇葡萄”,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传统茶饮,又被称为土家神茶、长寿藤、神仙草。其天然活性黄酮成分含量极高,最高可达43.78%,在已发现的植物中黄酮含量位居榜首,因此享有“黄酮之王”的美誉。永定区作为中国最大的莓茶产区,202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莓茶之乡”称号。2021年,“张家界莓茶”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又获批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项目,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永定区围绕莓茶全产业链建设持续发力,培育和壮大了一批莓茶产业龙头企业,已形成了年产值28亿元的产业集群。莓茶产业惠及全区9万多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当地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绿色产业。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张家界莓茶的种植版图也在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永定区已建成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莓茶特色产业省级示范园、1个省级莓茶种质资源圃以及2个星级茶旅融合示范园,莓茶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众多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推动莓茶的创新发展。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院校携手,开发出植物提取物、黄酮口服液等产品;张家界苏木绰旅游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功推出莓茶解酒护肝、冻干莓茶、莓茶新式茶饮等深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张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更是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茅岩莓保健茶、黄酮、二氢杨梅素等提取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00吨黄酮、200万盒袋泡茶、100万盒茅岩莓速溶茶粉以及高端固体饮料的强大生产能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4月20日,中国(张家界)首届“莓茶制作”专项能力认证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核心产区正式启动。这一认证由市人社局主办,张家界庸城茶语职业培训学校具体实施,标志着我国首个针对莓茶的专项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正式落地。该体系由庸城茶语联合湖南农大、市莓茶产业协会,耗时18个月精心制定,设置了采摘判断、杀青控温、黄酮检测等关键考核指标。首批50多名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学员,经过8天的系统培训,通过“理论+实操+盲评”的严格考核,获得了专项证书。这一举措将为全国50万亩莓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在品牌建设方面,永定区积极推动“张家界莓茶”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目前,全区已有62家莓茶企业获得“张家界莓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在区域品牌的有力带动下,“长寿滕”“茅岩莓”“天门郡”“神州界”“湘巧”等企业品牌崭露头角,莓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去年,“张家界莓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公共品牌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行动目录,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拓宽市场渠道,永定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加强与国内外采购商的对接与合作。此次在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的成功亮相,便是一次有力的市场拓展行动。永定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劲峰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张家界莓茶”公用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力度,全力打通营销渠道,积极拓展省外市场,让张家界莓茶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以及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随着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以及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张家界莓茶产业有望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26年,其年产值有望突破40亿元,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张家界莓茶这一深山里的“土叶子”,正逐步蜕变成为一条闪闪发光的“金链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健康产业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