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食品加工板块涨势强劲,部分食品企业甚至涨停。可以看出,疫情给食品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正在逐步消除。而行业内复工复产较早的一批企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损失也较小。市场的风险多种多样,突发性社会事件常会给食品行业造成阶段性的影响。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如何从市场打击中及时恢复过来,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呢?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1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达到5770.9亿元,同比增长10.8%。如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消费市场不断升级,食品工业正处于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阶段。
食品企业要想提升生产质量,首先就要转变现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内食品企业不一而同地出现了“用工荒”、“招人难”的局面。这也在倒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通过生产升级来尽早摆脱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从而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转变。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食品加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的食品机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202亿元,较2014年的944亿元增长了258亿元,设备种类增长也到4300个左右,增长速度非常可观。这为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产线升级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除了规模增长、种类增加,食品机械的智能化水平也在日益提升,进一步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并能更好地对产线进行管理,提高生产环节的监管能力,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智能食品设备的研发制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物联网、
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等。
在智能技术和食品加工工艺的融合下,智能设备和操作人员、控制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沟通。如今,智能工厂的生产优势日渐凸显,不少食品生产企业开始投资智能工厂的建造。广州某食品企业近两年在湖南湘潭投资建设新型智能工厂,项目总投资4.5亿元,主要用于建设月饼类食品、速冻类食品、馅料类食品的智能化生产车间。
广东省某水产公司于去年投资15亿元,建设产能设计8万吨/年,总产值50亿元的水产生产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自动剥虾系统及剥虾设备、流态化单冻机、低温蒸煮机、自动裹粉
油炸生产线等设备,70%以上的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工厂的智能化水平非常高。
近几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掀起新的产业变革,食品工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也在逐步推进。不难发现,升级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促进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转变已经成为食品企业迎合市场潮流,规避产业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来几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也将成为食品机械制造业的战略性高地。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