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中医药产业迈入重要机遇期,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2020-12-15 09:10:38 来源:制药网 阅读量:6237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助推政策的同时,中医药发展明显正在“驶入快车道”。
 
  据悉,在下一步的“十四五”规划中,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将是重要部分和内容之一,中医药将被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建设中。对此,业内普遍认为,中医药产业在不久后就将迎来快速、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值得注意的是,在迈入机遇期的同时,中医药产业也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中医药市场持续扩张
 
  目前,随着利好政策支持、健康理念推进,中医药大健康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有预测显示,到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8万亿,到2030年达到16万亿元。其中,中医药大健康市场到2020年将超3万亿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7.5万亿元,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与此同时,随着中医药产业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打开,相关企业也将迎来发展良机,吸引更多企业的布局。例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中药类生产企业及中药加工设备如煎药机切片机微波干燥机、粉碎设备等制药设备企业。但相应的,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关注、入局中医药产业,其发展也将被助推;除了更加规范化、规模化,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化、现代化发展速度也都将进一步加快。
 
  中医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在发展上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由于科技研发能力等相对薄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中医药产业的生产与质量难以标准化问题,在近年来就屡屡引起大批中药产品被查不合格。
 
  面对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药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等情况,要想稳稳的占据市场份额,中医药产业只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业内人士认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多学科、多领域的技 术支持,多渠道、多方位的资源整合,从源头来保证药品质量。
 
  在此背景下,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或将成为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风口。这个观点是基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家密集发布互联网+政策,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践行国家“互联网+”战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改革创新而得出的。除此之外,如采用创新、高效的现代化制药设备等,也或将成为助推中药质量提高的关键之一。
 
  中医药跨界融合成必然趋势
 
  有业内专家认为,中医药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事实上,在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正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多地已经纷纷开始依托地方特色优势,密集出台政策助力“中医药+”等新业态的发展。其中,融合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是大部分省市主要选择的发展模式。
 
  如今年5月,上海市就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致力于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进中医药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11月,云南省则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快云药品牌培育,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康体休闲体验园。
 
  当然,除此之外,中医药产业还在向日化、食品大军等领域跨界融合。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诸多中医药企业药企就偏爱跨界,主要进入的包括口腔护理(牙膏类)、饮用品、日化类、保健食品、母婴女性用品等赛道,覆盖了从日化到健康保健到母婴孕产的多个领域。
 
  综合来看,中医药跨界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跨界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业内建议中医药产业及企业在跨界前还需要从长计议深耕细作,在深入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后,再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质,构建跨界成功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在跨界融合时不会轻易失败。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