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蔗糖与天然甜味剂 你的生活究竟需要多甜?

2021-04-26 08:47:23 来源:仪器网 阅读量:6419

  我们行走着、奔跑着、欢笑着、思考着……一系列的活动赋予了我们活着的意义,而为了维系我们生命的过程,我们需要从外界摄入一些必要的物质,这些物质便是营养素。在这些营养素中,有一样营养素非常特殊,它能影响我们的身体,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它就是——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简单的讲就是的氢氧的比例为二比一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细胞结构主要的供能物质,同时也有调节细胞活动的重要功能。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糖是我们最熟悉的碳水化合物之一,也是许多食物中自然产生的、我们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碳水化合物之一。同时,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形式,我们的身体会将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分解为不同类型的糖。
 
  摄入多少糖合适?
 
  那么糖对于人体有哪些意义呢?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在摄入糖或者碳水化合物后,会将其转化为葡萄糖,而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能给我们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与此同时,糖也是一种能够让我们直接获得“甜”这种味觉体验的物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甜味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受到喜悦的味道,对于放松压力、愉悦心情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我们的身体对于糖分的接受能力其实是有限度的,过量的摄入糖会导致龋齿、皮肤老化、肥胖等问题的产生,更严重的情况可能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状。
 
  那么我们身体究竟需要多少糖呢?这个需要依据情况来考虑。事实上,由于糖在我们使用的食物中天然存在,因此只要三餐中果蔬含量正常,我们甚至是不需要再额外的摄入糖分的。当然考虑到饮食习惯以及个人需求的情况,完全不摄入游离糖也不现实,因此国际上也有相关的建议。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的指南,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或者每天大约25克(6茶匙)会有更多健康益处。
 
  饮食潮流背后的潜在威胁
 
  许多人或许会想,既然日常饮食提供的糖分足够,而游离糖又有推荐的摄入限额,那么只要合理的控制蔗糖的使用就可以达到糖分摄入健康了。但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尽管中国人本身的饮食习惯整体上其实是偏向清淡的,但是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以及饮食潮流文化的影响下,糖分的控制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除了学校以及部分企业以外,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个人企业都不设有企业食堂,而这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午饭是需要通过外卖、快餐店来解决的。而无论是外卖还是快餐店,在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使用上,都是很难控制在推荐标准之下的。
 
  此外,随着下午茶等潮流文化的兴起,奶茶及其他甜品成为了学生课后,工薪阶级下午调剂心情的一种社交文化。而无论是奶茶或是其他甜品,全部属于高糖饮食。因此,如果你正在努力地融入社会环境,或许你的周围就潜在许多很难避免的“糖威胁”。
 
  天然甜味剂 给生活增加一份甜
 
  既然蔗糖的摄入很难完全避免,那么有没有可能寻找替代的方法呢?幸运的是,这类替代品在自然界中并不少。此前,美国媒体曾盘点过5种被看好的蔗糖替代品,分别是:零热量并且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的甜菊糖,低热量的赤藓糖醇,助消化和护牙的木糖醇、含有大量低聚果糖并易于肠道的雪莲果糖浆,以及几乎不含碳水化合物和热量还能抗炎和抗癌的罗汉果甜味剂。并且它们都是天然甜味剂,许多现在也被用来作为饮料中甜味的提供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代糖,它的摄入也是存在一定的量的,像赤藓糖醇过多摄入就可能引起消化问题。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完善自身的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更重要。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