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收储加工环环紧扣 一粒粮食的产业链之旅

2021-12-14 17:01:21 来源:中国食品报 编辑:郁静娴 阅读量:7764

  秋收冬藏。黑龙江龙江县江源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院落里,一摞摞金黄的玉米堆成了小山。抢农时、防病虫、抗旱涝,闯过一道道难关,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保供稳价基础牢固。粮食丰收,颗粒归仓,哪些力量在背后保驾护航?田间如何连通车间?种粮农民收益如何保障?近年来各地深入推进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探索以产业链优势端带动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十四五”时期,国家继续鼓励支持各地探索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导粮食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结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效益之果。

 
  科技护航“米袋子”
 
  冬日,在山东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葛店村,博勇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社员们赶在立冬前播完最后一块冬小麦田。“可别小看小麦的生长潜力。”合作社理事长寇西勇底气十足地说,“冬小麦生育期长,有230多天,只要用好技术,前期田间管理跟得上,产量就没问题。”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焦玉印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冬小麦出苗质量,济阳区实行种子包衣和统一供种,将920万斤优质麦种分发到村、落实到户,降低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基数,指导农户适当增加小麦播量、合理密植,并增施底肥基肥,夯实冬小麦生长基础。
 
  粮食生产茬茬相接,秋冬种是来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虽然今年9月至10上旬持续降雨,给北方冬麦区部分冬小麦播种带来挑战,但各方积极有效应对,秋冬种克服不利影响,全力推进。
 
  粮食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一次次“龙口”“虫口”的考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说,今年虽然局部灾情严重,但跟近10年比起来,受灾程度总体是最轻的,各地粮食产量算总账仍是增产。
 
  “一年忙到头,收到手里才是粮啊。回忆起秋收时的情形,济阳区仁风镇坤鹏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延河连连感叹。今年9月以来,连阴雨一场接一场,到了收获季,轮式收割机遇到难题,“一下地就陷进去了,根本使唤不动。”济阳区农业农村局立即出台措施,对履带式玉米联合收割机优先进行农机购置补贴,并给予相关主体每亩50元的作业补贴,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购买和改装履带式收割机,紧抓有利时机下田作业,确保应收尽收。
 
  抢排积水、改装专用籽粒收割台、加装摘穗板……农机生产厂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合力,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摇身一变,化身今年秋收“神器”,解决了农户们的机收难题。
 
  一籽一粒,种出不易,机收减损也等于增产。“咱给一家一户农民服务,损失得控制在3%以内。”在吉林农安县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干了9年农机手的王鑫经验丰富。今年秋收前,他从县里组织的秋粮机收现场会上又学了好几招:等玉米粒儿稍稍风干,含水率25%左右的时候脱粒,不容易破碎;收割前,要根据地块特征和植株间距,适当调整摘穗辊、剥皮、脱粒、清选等各项参数。“机收这个活儿,既讲时机又讲技术,地上落了多少穗,苞米叶剥得利不利索,秸秆留茬多高,每个细节都关系到农民的收成。”
 
  政策鼓起“钱袋子”
 
  粮食收储、购销火热进行,忙碌一年的农民们归置完米袋子,又掂量起钱袋子。丰收粮能不能卖上好价钱?这是种粮农民最关心的事。“前段时间每斤按8毛卖了部分玉米,现在仓库里还存了50吨,过一段再卖。”秋粮开秤后,刘延河想再等等后市。业内人士表示,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玉米上市期比往年推迟了10至15天。随着秋粮收购进入旺季,稻谷、玉米的价格均有所回落。
 
  为了保障种粮农户的收益,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已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启动。预案规定,2021年产的三等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1.28元、1.3元。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较去年每斤上涨0.01元。
 
  保障收购资金充足。“结合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今年安排8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秋粮收购,其中政策性收购资金500亿元、市场化收购资金300亿元,全力保证资金供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全国看,今年10月1日至11月2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投放秋季粮棉油收购贷款921.3亿元。其中粮油收购贷款投放439.18亿元,占整个收购季粮油收购贷款投放计划的27%。
 
  完善产后服务体系,也是助农增收的重要一环。
 
  一大早,黑龙江省龙江县江源油脂公司的烘干车间里,10多米高的粮食烘干机组正轰隆隆地运转。黄澄澄的玉米由提升机运至烘干塔内,经过一系列循环干燥、冷却后,从卸料口哗哗倾泻而出,经输送机直送粮仓。“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收获的玉米含水量普遍超过35%,估计到后期,粮食烘干需求旺盛。”江源油脂公司负责人孔凡成介绍,作为大型粮食仓储贸易企业,公司共有大型烘干设备4套,高峰期24小时满负荷运转,一天可烘干4000吨粮食;40多个立筒仓,能满足50万吨粮食储存需求。
 
  在山东,社会化服务同样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公司在地头按照水分、杂质差异进行现场收购,将潮粮及时烘干储存。”共赢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李会来说,“尽管成本比常年高,但能够确保粮食归仓的质量。”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9亿元,补贴购置谷物烘干机7.7万台,受益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超3万个。“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用好托管服务,向规模要效益。吉林省农安县青山口乡南台子村农民李文志,将家里的两垧地全程托管给了农机合作社,他算了笔账:从产量看,合作社采取保护性耕作,一垧地比过去增产1000多斤;从投入看,由于合作社统一批量采购农资,加上国家全程托管补贴,一垧托管服务费只要1000元,比自己种地节省了800多元。
 
  打造绿色农业,增添收益成色。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沈冠村百亩稻鱼共养基地,前不久刚迎来大丰收。“每亩收获稻谷1000多斤、稻花鱼260多斤,最重的鱼足足有两斤。”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笑得合不拢嘴,“绿色水稻市场价高,每亩收入能达1万元。”
 
  产销形成“长链子”
 
  “新打的谷子,有一股田野的味道。”走近安徽凤台县国武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糯稻加工流水线,一缕缕新米清香沁人心脾。经过3道除杂后的稻谷一批批进入砻谷机,剥去外壳后经过6次碾磨,白花花的米粒跃然眼前。“这批糯稻质量不错。”公司技术总监朱立套抓起一把米说,“糠皮去掉以后,米粒圆润硬实,基本都是整粒,出米率应该有七成左右。”这些米后续还将经过筛孔分级、色选去黄、磨粉、打包等一系列“梳妆打扮”。
 
  加工企业是粮食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上连农户,下连市场。“我们走的是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路线。”国武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武说,公司购进现代制米设备,扩大再生产。“今年生产线基本是24小时满负荷运转,一天加工900吨原粮。”朱立套介绍,现在每吨糯米销售价为4700元,按照67%的出米率,扣除原料、电费等成本,利润在200元左右,比市场上同类产品高出约100元。去年,公司销售额达到6亿元。
 
  加工企业怎样保障原粮供应?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朱马店镇,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坐落于此,这里是全国三大籼糯稻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武粮油公司主要的原粮基地。
 
  订单农业,串起产加销产业链条。“好米不愁卖,有订单就更踏实了。”凤台县农盼水稻机插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传安,是当地有名的“田保姆”,他道出种粮秘诀:“早在年初,我们就跟国武粮油签下收购订单。按照今年的行情,每斤收购价1.6元,比市场价高0.2元。合作社今年流转140多亩地,托管1300多亩,全部种植优质糯稻品种,带动263户一起增收。”
 
  优质优价形成良性循环。“出穗的时候氮肥不能太多,会影响出米率,今年雨水多,病虫害多防了一次。”说起耕种技巧,陈传安有一肚子经验,“今年部分水稻虽然分蘖少,但是管理到位,穗粒数上去了,亩产达到了1200斤,大伙都很满意。”
 
  “农头工尾、粮头食尾”,除了走品牌路线,延长产业链也是粮食增值的好办法。去年,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环节减损增效的指导意见》,强调农产品加工应当“宜粗则粗、宜精则精,宜初则初、宜深则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确定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加工精度,鼓励推进粮油类副产物综合利用。
 
  江苏苏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冬冬是一名返乡创业的“85后”,反复考察市场后,他决定引入稻米副产物深加工。100斤稻谷经过加工后,除去少量损耗外,可以产出68斤大米、8斤米糠、1斤碎米、18斤稻壳。米糠经过膨化浸出,可以产生15.5%的毛油和副产物糠粕;毛油再经过提纯,获得70%的精炼油。“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脂肪酸、米糠油皂角、米糠蜡等一系列产品,各有各的用途。如果继续提炼,还可以生产医用产品谷维素。”赵冬冬如数家珍。
 
  赵冬冬的加工账捋得清楚:糠粕卖给饲料企业,每斤至少1元;稻壳卖给当地电厂,每吨可卖250元;市面上的稻米油每斤可卖8元。扣除米糠加工每斤1元左右的成本,每吨稻谷通过副产物加工能实现80—96元的增值收益。目前,公司大米年产值达4亿元,稻米油年产值约4000万元。
 
  “稻谷深加工前期投入大,但是前景可期。利润上去了,农户吃上了定心丸,现在一斤优质稻谷收购价比市场价高2毛钱。利益链绑得牢,产业链才能持久。”手里的一瓶稻米油金灿灿,赵冬冬的眼里也充满希望。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