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碳中和战略推进,生物可降解等生物基材料由于其绿色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点,可替代塑料产品,破解了对环境污染的难题,已成为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据了解,多家企业“抢滩登陆”秸秆高值化技术,加快秸秆发酵制备乳酸的技术及生产工艺开发,解决了玉米作为生物可降解原料带来的“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困扰,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
在过去70年时间里,包括食品塑料袋、饮料瓶、一次性餐具等在内的塑料产量从每年200万吨激增至3.8亿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不可降解的塑料产品随意丢弃造成环境“白色污染”,不但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无法消化,且影响动物进食,导致动物死亡,而且还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另外,对不可降解塑料物进行焚烧又引起大气污染。
2020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全国逐步减少、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等,“限塑令”进一步升级为“禁塑令”,意味着国家对于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更为重视。在此背景下,一次性餐具、塑料吸管、打包盒、塑料袋等方便塑料包装容器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纸制、木制和不锈钢制可重复使用产品,以及可降解塑料产品。
具有优良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的生物降解塑料愈来愈受到行业的关注。据了解,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经历多年发展,多次技术革新,可降解塑料产业从此前的光降解塑料、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已发展为全面降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以说,生物可降解塑料是新型降解塑料。
生物可降解塑料主要以淀粉、纤维素、甲壳质或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为原料。据了解,四川绵阳推出生物全降解系列产品,其主要从玉米中提炼出的PLA(聚乳酸)与PBAT制备成生物降解改性材料,并根据不同的成品用途将改性材料制成降解购物袋等产品,可替代塑料产品,破解了对环境污染的难题,能够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农业、快递等行业。
但是,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发展,推动以玉米为代表的生物基原材料需求大幅提升,不过也带来了“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困扰,进一步加大玉米供应紧张局面。基于此,秸秆作为生物基材料的原材料,因体量大、易收集、成本小,资源化、高值化利用前景广阔。有行业人士称,站在投资的角度,能在秸秆高值化道路上,打破技术壁垒的企业会获得市场更高的关注。
就目前来看,秸秆高值化技术已获不少企业“抢滩登陆”,并在生物基尼龙和降解塑料两个领域取得突破。笔者获悉,凯赛生物已开发出高效生物质纤维的预处理、纤维素糖化、杂糖生物利用等综合技术,并利用秸秆生产乳酸已取得初步成果。而河南星汉生物建起规模非常大的、年产1000吨的玉米秸秆制L-乳酸中试线,实现聚乳酸产业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闭合。
据国家有关机构测算,若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或将需投入136万亿人民币。可以预见,生物可降解塑料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众多企业积极寻求秸秆技术储备,通过引进技术及合作研发的方式等,提高秸秆高值化技术水平,或将突破玉米原料的限制,减少对玉米等原材料的消耗,彻底解决生物制造与粮食安全的矛盾,促进生物可降解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