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陕西省最大程度实现颗粒归仓,力争小麦机收总损失率低于1.2%

2022-05-11 08:40:12 来源:农机网 阅读量:6522

  2021年以来,推动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成为粮食收获环节的重要任务,各地“减损就是增产”意识也不断强化。根据各省实地抽测结果估算,全国主要农时粮食机收环节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减少粮食机收环节损失约100亿斤。 农业农村部要求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在三夏生产及即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做好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促进粮食稳产增产,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印发了《陕西省2022年粮食机收减损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的重大部署,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理念,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农机管理服务措施,大力提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质量,最大可能降低机收损失,最大程度实现颗粒归仓,全面提高粮食作物综合保障能力。力争玉米果穗机收总损失率≤3.5%,玉米籽粒机收总损失率≤4%,水稻机收总损失率≤2.8%,小麦机收总损失率≤1.2%。粮食主产区的作业机具供需平衡,机具转移秩序良好,保障“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生产任务有序推进,不误农时。
 
  《实施方案》明确了四项重点任务: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摸底调查精准服务指导、组织技能培训提升作业质量、开展比武竞赛推动措施落实。围绕“提质增效、减损增产”主题,通过网站、短视频、明白纸、微信群等传播渠道,组织开展机收减损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机收减损重要意义。动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签订机收减损承诺书,大力营造机收减损工作氛围,充分展示机械化收获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的巨大作用。各地要积极组织专家和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等,分析研判辖域内机收损失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具体措施。各市县要结合实际,成立农机、农技等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分队,进村到田,蹲点服务,指导农户和机手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时机、合适机具和机收方式。要认真总结去年应对秋淋天气的机收减损工作经验,充分考虑旱、涝等不利于机械化收获的突发自然灾害处理办法,针对当地农作物特性做好应急预案。通过现场会、培训班、田间测评等多种形式,加强机收技术培训,确保机手根据作业条件正确选择作业机型、作业路线、作业速度,提高操作技能。统筹利用实训基地、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专业化力量,提高培训质量。要督促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做好机手特别是新机手的培训工作,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带头做好机手培训,特别要强化新机手田间操作实训,切实提高规范作业能力。各地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每种作物建立机收减损跟踪监测点不少于50个。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和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原则上各市都要开展机收减损比武。活动举办要按照农民自愿、就地就近、自备机具、自定地块的原则,不干扰正常收获秩序、不增加机手负担,实现以赛促训、以赛提技,引导农机手按标准规范作业。活动结束后,省厅将通报各市机收减损检测结果及大比武竞赛结果。
 
  《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做好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抓好机收减损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主动入位。提前做好动员部署,抓紧将机具和零配件供给、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机收作业服务调度、收获损失跟踪监测、灾害性天气应对等各项具体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务求机收减损取得实效。各地要根据工作基础和最新摸底调查情况,深入分析研究,以“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为重点,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工作落实情况全面检查。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对工作措施不力,减损成效不突出的,要督促整改,省厅将适时组织抽查。
 
  资料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