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推动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11-02 09:25:39 来源: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微信号 阅读量:10462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推动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苹果产业协会会长  杨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 50%以上。中国苹果产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种植,覆盖从业人员数千万。2022年统计,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达3100多万亩,总体分布在五大区域:环渤海湾产区、黄土高原产区、黄河故道产区、西南冷凉高地产区和新疆产区。还有一些省份的苹果无论面积还是产量加起来数量也有一定规模,对国内苹果市场也有一定影响。全国苹果总产量达4500多万吨。
 
  苹果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产业,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是生态环保、绿色健康、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是应对新的发展格局,巩固扶贫成果,实施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苹果产业在发展中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在产业发展中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的目标。2022年10月,习总书记在考察陕西苹果产业时指出“陕北的气候、光照、维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灌溉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生活越来越红火”。讲话对发展苹果产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目前,在陕西、山东、甘肃、山西、河南、云南、河北、辽宁、新疆等省份的苹果生产主要产区,苹果产业作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调整时期。苹果生产布局西移北扩,种植面积平稳调整,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范围推广使用,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各地成熟果园逐年增加,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全国苹果总产量还没有达到稳定的生产水平,剔除自然灾害和果树病害的影响,预期今后几年的苹果产量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其它水果品种产量的加大,国外水果,尤其是热带区域水果的涌入,国内水果市场品种丰富,消费者对水果的选择范围广、余地大,加之南北差异、季节差异,消费者对不同品种水果口味的喜好,使苹果产品市场从一个存量市场变成了在一个定数的水果市场空间中来争夺消费者,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苹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受到极大的挑战,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潜伏着重大危机。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分级加速,消费者对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对生活品质追求的影响加大,以及苹果新品种快速培育,优质苹果、有机苹果、品牌苹果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旺盛,使优劣矛盾激增。因此,数量庞大的高品质苹果的市场需求,对加速提升优质苹果生产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
 
  从表面上看,苹果市场上出现了一多一少,高端的、优质的、品牌的苹果数量少,供不应求;低档果、劣质果数量多、销售难,苹果生产者的效率较差。从本质上来看,虽然产业发展上百年了,但苹果产业发展目前还处在一个优生区和适生区、新品种和老品种、种植面积和规模经营、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配套、产品数量和市场空间等调整的过程。
 
  新的历史阶段,总结我国苹果产业发展历程,认真梳理苹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挑战,把握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引导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多措增效,对于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深刻论断,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进号角,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农业强国要体现在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五个方面。结合苹果产业发展的实际,在全产业链上发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奋力谱写中国苹果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中国苹果生产大国到中国苹果产业强国的转变。
 
  目前,苹果产业发展面临着总量发展与耕地保护、体制与机制创新、品种改进与规模化经营、老果园改造与新模式推广、亩均生产成本与装备配套、自然灾害与果树病害、从业人员老化与果业效益以及盲目发展与无序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苹果种植面积大,小农户生产占大头。生产观念传统,产业发展小、散、弱,亩均产量低,质量不高,低效率果园数量多,现代化果园少,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果园基础建设投入大,生产成本高,资金、人力投入不足,防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不强;对果园的管理重视不够,管理措施、手段传统,缺少专业的生产队伍,商品果率低。其次,苹果种植区域广泛,特色不突出。本应该品种丰富,特色鲜明,但目前重点产区同质化种植普遍,盲目追求市场效益,跟风种植,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区域特色品种研究不到位,主推的地域特色品种明显少,苗木生产、管理没要求,市场准入无监管,种植标准不统一;栽种的品种数量多,生产流程不一致、难规范;由于一家一户种植规模不大,没能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各种专业化服务配套缺位,果园管理效益难以体现。第三,果园专业生产装备不到位,特色机械研发不足,产业整体装备水平低于30%,分选设备、仓储设施布局不均衡,产品深加工条件不足,加工产品数量种类不丰富,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市场占有率低。第四,产量的增加带来供需矛盾的凸显,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生产端效益难以保证。国际市场开发不足,国际市场的交易量占比与产量相比差距大,国内市场受到其他水果的冲击和挤压,是苹果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第五,品牌创新重视不够,知名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不多,缺乏品牌引领,市场认可的品牌与区域、产量不成正比,品牌创建、品牌宣传、品牌营销投入不足,观念、品种、品质、标准、规模是品牌创建的最大障碍。
 
  问题是多方面的,如何从这些问题中看待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风险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苹果产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去思考,通过市场需求这个最关键的产业链环节要求,倒逼苹果产业的整体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因此,从苹果产品市场需求看苹果全产业链过程,分析解决在生产、科技、装备、贮藏、加工、营销以及政府管理等环节中面临的新挑战。
 
  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统筹谋划苹果产业的全面发展,要提升产业成熟度,实现产业良性发展、有序发展、规律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强化转型升级;要提升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着眼多措增效才行。按照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多措增效,实现苹果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适当增长。转型升级就是要让产业发展更强劲、产业链布局更科学、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提质增效就是要让生产成本更低廉,产品质量更优质,产业效益更丰硕。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强两端抓中间,产业链各环节紧相链。
 
  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抓住环境与条件,良种与良地;灾害与病害,管理与投入;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科技与装备,服务与组织;储藏与加工,品牌与市场等十个方面因素,而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在政策支持与部门协同。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要生产出好苹果。好苹果是种出来的,好苹果是管出来的,好苹果也是卖出来的。因此,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大在适度规模化生产,重在科技化支撑,强在装备化推动,要在市场化运作,最关键的是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协调。在完善产业布局、产品布局、市场布局的同时,要实施苹果产业发展的“特”、“优”战略,以品种、规模、品质、标准为重要抓手创建品牌、宣传品牌、营销品牌,提升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认知度、认可度。同时,加快苹果产业创新步伐,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四链融合,才能推动实现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高质量。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要抓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通过苹果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全面实现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迎接苹果产业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苹果产业的从业者提升认知高度,思维深度,决策广度,全面创新,树立新理念,拿出新办法,提出新措施,做出新贡献。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要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地域特色,集成发展;整合资源,逐步推进;标准高端,实施高效;模式创新,转型升级;平台带动,提质增效;文化品牌,健康品质的原则发展好中国的苹果产业。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抓住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机遇,打造智慧苹果产业,以高标准、高质量国家级苹果产业园区和苹果产业集群建设为重要措施,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为科技支撑,以创新生产、管理、经营、销售模式为有效手段,以突出建立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相互联动为宣传核心,以推动建立系列配套政策体系为引导和保障,明确苹果产业“理念先进、产业创新、装备配套、科技赋能;产品优质、品牌创建、特色鲜明、效益稳定”的发展定位。强化产销对接,用好国内各级各类苹果交易平台拓展苹果产品市场,带动苹果大数据、科技研发、交易结算、价格形成、物流电商和展示展销等发展建设,以培育构建国家级各类苹果产业大型企业为首要,建成苹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实现苹果“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智能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六化”发展布局,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要实现从苹果生产大国到苹果产业强国的转变。经过五到十年的持续努力,逐步将中国苹果产业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高端、优质苹果科技研发、生产管理、装备配套、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的苹果产业强国。从而达到苹果产业发展面积稳、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科技强、装备足、特色显、品牌响、市场大、效益丰的目标。
 
  实现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目标,我们需要有长远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基于苹果产业的未来发展去思考,今后的工作重点还将放在继续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对于这些工作应反复宣传,重点推动,直到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一、在科学谋划中强化苹果产业高质量。要强化苹果产业的战略布局,即产业布局、产品布局、市场布局。产业布局既有区域(五大)布局,又有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工、仓储、物流)的布局,按照产业发展的最佳优生区的要求,发展苹果产业;产品布局既考虑地域特色、产品品质,又考虑产品使用方向(鲜食、加工);市场布局既考虑国内市场,又考虑国际市场。要推动制定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发展区域、种植面积、品种推广、科技支撑、装备发展、质量管理、产品标准、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政策支持的方面进行总体规划,使中国苹果产业实现发展科学化。
 
  二、在学习借鉴中树立产业发展新理念。要推动苹果产业传统发展理念向现代产业发展理念转变,实现理念创新。围绕“生产是源、科技是根、质量是核、品牌是名、市场是形、健康是魂”的要求,着眼源、重点根、关键核、抓住魂、弘扬名、做大形。产业发展要从生产粗放、管理粗心、市场粗线、收益粗略向生产精细、管理精心、市场精准、收益精确转变。运用新理念,实现好发展。因此,苹果产业要在产业标准化,果园园区化、生产职业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等方面与有关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体系加强合作,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用足,把谋划产业发展战略用心,把生产好的苹果产品用功,把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创建用力,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用好,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用活。
 
  三、在推进改革创新中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转型靠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改革体现在组织模式的重组,机制改革体现在生产模式的转变。适度规模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抵御风险,增加效益。但规模化需要合作组织化、人员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一体化的配套。升级是在先进科技支撑中,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转变生产方式,重点在设施现代化、科技普及化、装备机械化、产业绿色化等方面。要在宣传先进种植理念中实现老果园改造,在推广先进科研成果中发展区域主栽种植新品种,在发展先进生产装备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在强化加工产品中提升产品附加值。运用新方法,保证高产量。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生产、加工、市场标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四、在科技管理服务中推动产业发展多措增效。重点在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和经营增效三个方面。提质是既要提高产品质量,也要提高管理质量,服务质量,靠强化生产管理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环境好、品种好、品质好。增效是既要增长效率,也要增加效益,增效率靠现代化条件和装备,增效益靠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协调发展,实现降低成本和持续市场拓展。多措增效要让产业在市场中发展,用高标准、高质量、高回报倒逼苹果产业发展。政府和社会要协助各产区在转变生产方式、产品品牌创新、市场开发拓展、产业主体引进,提升生产高质量苹果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建立现代苹果产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五、在主体带动市场开拓中实现快速发展。中国苹果产业的未来生产、消费的趋势是生产在向优生区域、适生区域转移,消费市场向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转移。改善产业发展中主体小、散、弱的现状,苹果产业主体强产业发展才能壮。生产主体强,可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管理的规范化;科技主体强,可实现品种资源国产化,生产基础现代化;装备主体强,可实现果园管理智能化,生产加工专业化;营销主体强,可实现市场产品标准化,区域产品品牌化。
 
  六、在强化统筹资源部门协同中推进高质量。苹果是个大产业,区域布局广,种植面积大,产业链条长,从业人数多,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产业,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发挥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重点是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要加强部门协同、宏观指导与精准信息服务,加强对重点政策的跟踪研究,建立完备的发展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解读和发展趋势分析。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搜集整理和数据统计工作,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建设,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杨易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