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桐乡技术创新助推杭白菊产业升级

2024-06-03 14:59:09 来源:桐乡市农业农村局 阅读量:9922

  走进开发区(高桥街道)三村村的新菊农场,田间地头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道路一侧是麦穗飘香、等待收割的金黄麦田,另一侧则是刚刚从大棚里“转移”到大田上定植的杭白菊秧苗。
 
  “等这片麦田收割完成后,这块田也会像对面那块田一样,经过麦田翻耕起弄一体化作业后,种满移栽过来的杭白菊秧苗。”5月29日,桐乡市道地杭白菊—小麦新质粮经轮作模式创新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开上了三村村的田间地头,来自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专家,桐乡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区街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这里是我们基地今年刚刚建好的现代化杭白菊育苗和种植大棚。”在摆满了杭白菊秧苗的“空调房”大棚里,新菊农场负责人、嘉兴源升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新平向前来观摩学习的嘉宾介绍起了杭白菊扦插育苗技术。
 
  一个多月前,扦插进育苗基质中的一盘盘杭白菊幼苗,由机器陆续运输到配置了多种自动化设备的“空调房”大棚中。通过智能设备调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因素,潘新平精心打造适宜杭白菊生长的最佳环境,这是他持续推动杭白菊品质化、规模化种植的最新试验。
 
  为了生产品质更好的桐乡“土特产”杭白菊,四年前,潘新平来到三村村,开始了道地杭白菊品种培育、机械操作、智能加工、深度开发一体化之路。但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必须要种植粮食作物,为了符合这一要求,潘新平的探索方向开始朝着轮作模式前进。
 
  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桐乡,稻作文明源远流长,水稻自然而然成为轮作模式中粮食作物的首选。然而,杭白菊通常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进行扦插育秧,在5月底至6月初完成定植,10月底至11月中下旬迎来采摘期;而晚稻的生长周期为每年的6月初至11月中下旬,不巧与杭白菊的生长期正好重叠了。
 
  如何解决杭白菊与水稻生长“撞档期”“争土地”难题?还是要从农作物的选择上找到突破口。
 
  经过多次对比筛选,嘉兴市农科院联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学院、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以及嘉兴源升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最终决定用小麦替代水稻,采取小麦和杭白菊两季轮作的方式种植,创新性开展桐乡市道地杭白菊—小麦新质粮经轮作模式创新与示范。
 
  在该模式下,每年6月份到11月份,杭白菊可以平稳度过种植期与采摘期;而从12月一直到来年5月,则是专属于粮食作物小麦的生长期和收割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除草剂对后茬杭白菊产生药害残留影响,并且保障杭白菊能在5月底顺利进行移栽定植,技术专家在小麦生长周期特地采用了肥药减量栽培技术。与桐乡当地小麦生产平均用肥量相比,新菊农场基地上杭白菊后茬小麦的施肥数量减少了50%,除草剂更是实现全生长周期“0”使用。
 
  “目前通过我们团队针对桐乡市道地杭白菊—小麦新质粮经轮作模式创新与示范的不懈探索,杭白菊鲜花亩产量可以达到770公斤,小麦亩产量则为384.5公斤,全年亩产值超8000元,经济效益比传统稻麦轮作模式翻一番。”在观摩会现场,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郎淑平用一组数据,直观地向现场嘉宾和记者展示了开展菊麦轮作新模式以来的成效。
 
  除了在经济效益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外,新模式的生态效益也逐渐显现。郎淑平介绍道,由于“桐乡市道地杭白菊—小麦新质粮经轮作模式创新与示范”实行“旱-旱轮作”,且全生长周期未施用除草剂,能够充分稳定土壤结构,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杂草危害。
 
  色玉白、气清香、味甘醇、花型美,近年来,新菊农场经全产业链机械化加工后的杭白菊朵菊“秋之桐”,正在以高品质逐渐赢得市场认可。
 
  能够收获“色香味形”兼备的道地杭白菊,离不开农业专家们在技术和工艺上的创新。土壤改良、良种培育、菊麦轮作、大棚种植,为杭白菊的产量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古法烘焙、机械化加工,则为杭白菊的完美品质保驾护航。
 
  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让桐乡“土特产”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实现传统杭白菊产业振兴,不断向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迈进,推动稳粮增效,为农民增收再添助益。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