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又到了枇杷飘香的季节。近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枇杷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持召开的枇杷新品种新技术推介会吸引了众人目光。25个枇杷新品种(品系)接受着糖度、单果重、可食率等指标鉴定。与此同时,在雷甸镇(临杭产业新区)杨墩村,2025第二十届雷甸“杨墩枇杷”产业共富市集成功举办,现场不仅有新鲜枇杷供游客品尝,还有枇杷茶饮、果干等深加工产品。然而,一直以来,枇杷保鲜都是制约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难题。
枇杷果实柔软多汁、酸甜可口,还具有润肺、利尿、健胃等医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它果皮薄、肉质细嫩,易受机械损伤和病菌侵害,在一般室温下存放极易腐烂变质。做好枇杷保鲜,延长其贮藏期,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由于枇杷无后熟作用,用于贮运及加工的果实,在基本完熟(约八九成熟)时采收最佳,此时果实着色较充分,果体坚实,能满足贮运和加工要求。
采收后的一系列处理对枇杷保鲜起着决定性作用。预冷是重要的第一步,采摘下的果实最好在24小时内冷却到0℃左右,这样可以降低果体温度,释放果实体内的田间热,抑制枇杷果实的呼吸强度和酶的活性,防止微生物侵入。预冷可在预冷间(0℃)或强制通风处进行,也可摊晾在通风阴凉处2~3天,使其温度降至接近贮藏温度。
包装对于枇杷保鲜和销售至关重要。内包装可采用0.02~0.06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包装,每件装果1~3kg,然后装入大箱内。外包装可采用纸箱、木箱或塑料箱,箱体内垫衬一定的缓冲材料,每箱装果量以20kg左右为宜。目前常见的包装方式还有纸盒包装、网兜包装和透明塑料薄膜包装等。纸盒包装常用于高档品牌销售,网兜包装适用于批量销售,透明塑料薄膜包装适合个体销售和超市零售。此外,气调包装通过调节包装环境中的气氛,能延长枇杷保鲜期,其包装袋内部注入一定比例的氮气、二氧化碳等特定气体,有效抑制枇杷呼吸代谢过程中的氧化反应,延缓腐烂速度,但需要专门设备和技术支持。
在贮藏方法上,低温冷藏较为常用。枇杷属非跃变型果实,采后呼吸强度和乙烯产生物呈下降趋势,且属非冷敏性果实,在1℃低温下并不表现出冷害症状。据测定,枇杷适宜的贮藏温度是1~5℃,在该温度下枇杷果实能保持新鲜的外观和品质,贮藏期可达20天以上,若结合塑料保鲜膜包装贮藏,则可达30天,好果率在90%以上。气调贮藏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库温5℃±1℃,相对湿度在90%~95%,氧气含量为10%~12%,二氧化碳含量4%~6%的条件下,枇杷可贮藏50天以上,好果率达96%,贮后果实外观丰润饱满,色泽光亮,易剥皮。但采用此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浓度。
运输过程同样不能忽视。运输要迅速、平稳,特别注意运输途中的环境温度变化。条件允许可采用冷链系统,在冷藏、运输、销售一系列过程中将温度控制在1~5℃。若不具备条件,可在装车之前对果品进行强制制冷,使果品尽快降温至冷藏温度,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这一较低温度。
枇杷保鲜技术的不断完善,从采摘到销售全链条的精细把控,能够让枇杷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鲜美,不仅可以拓展销售范围,还能提升枇杷产业的附加值,让这颗小小的果实,在市场上绽放更大的光彩,助力更多果农增收,推动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