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皮因其晶莹透亮,薄如纸且爽滑,韧而耐嚼的特点成为不少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时下,由于天气干爽、适宜晾晒,正是粉皮加工的好时节。而在人们对粉皮品质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传统产业换挡升级等的大环境下,加快粉皮新旧动能转化,自动化加工设备代替传统手工制作已成行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大势所趋。
粉皮是中国南北方地区都有的特色传统食品,早期粉皮之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粉皮主要使用大米、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绿豆淀粉、蚕豆淀粉或者木薯淀粉等原料,经过和浆、上料、蒸制、冷却、晾晒等工艺加工而成。因粉皮呈半透明圆片状,晶莹透亮,薄如纸,质地滑爽且富有弹性,韧而耐嚼、浓郁的薯香等特点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笔者小时候曾出于好奇,近距离观看过传统手工制作粉皮大致过程。首先将原料混合调成稀薄粉糊状态,搅拌均匀后用勺子舀出放入铜旋子(类似于平底锅),再将铜旋子放入盛有冒着蒸汽的沸水大缸里,不停地左右旋转,粉糊便在铜旋子里形成薄薄一层透明膜,再迅速放入凉水并取下透明膜放在凉席、板子、高粱秆等上进行晾晒即可。
近年来,随着粉皮受到市场欢迎,粉皮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户脱贫增收的致富产业。但是部分地方的粉皮加工仍然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人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高,时常因不注意,在沸水旋转环节出现热水溅出烫人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旋转时,人工操作不当或不注意,使铜旋子碰击沸水缸的边沿,在震动的影响下,使粉糊四处散开薄厚不均匀。
不仅如此,传统手工制作还存在安全、卫生以及废水、废气污染等问题,同时又因粉皮行业还未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进行引导、规范,市面上的个别粉皮产品存在以次充好,产品良莠不齐等问题。近日,亳州市铜关粉皮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了《粉皮小作坊生产加工规范》,使得粉皮生产有标可依,提高市场粉皮产品质量,加快推动规模化、规范化、工厂化生产。
为了加快粉皮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粉皮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水平,不少企业开启换挡升级之路,将自动化粉皮加工设备引入生产中,有效地解决传统手工制作带来的效率不高以及安全、卫生等问题。另外,对传统燃煤锅炉进行升级改造,改用电锅炉,并安装粉尘处理设备,以及污水处理设施,既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环保。
“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摒弃了以前手工制作粉皮,而改用自动化粉皮机,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还避免热水溅出烫人的风险。由于粉皮机都设有厚薄调节装置,也解决了以前因失误使粉皮厚薄不均匀的问题,使粉皮更加晶莹透亮,薄如纸。”一位粉皮小作坊主如是说。
目前,粉皮已成为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小粉皮“旋”出了增收致富“大产业”。不过,相关粉皮生产企业,尤其是粉皮小作坊要加快换挡升级,推动标准化、规范化、工厂化生产,既然契合行业发展大势所趋,又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产量和品质的需求。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