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全国人大代表作出提案 聚焦食品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3-05 14:21:16 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整理 编辑:Mary 阅读量:10129

  食品工业是传统民生产业,在当今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以及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值全国重要会议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们也积极作出会议提案。笔者整理了全国人大代表们就食品工业领域作出会议提案,其中包括保障乳制品供应链安全、加快校园食安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等。
 

 
  1、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保障乳制品供应链安全,提升应对风险水平
 
  据了解,该提案的内容主要围绕尽快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关于建立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的基础信息梳理两项内容展开。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奶业振兴工作,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行业进入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奶牛养殖水平提升,国产乳品质量显著提高。
 
  但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奶源进口依赖度高,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自给率有待提高,优质饲草饲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快建立健全乳制品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例如通过养殖模式创新和技术攻关,提升奶源自给率;尽快实现乳成分深加工技术突破,形成对部分“卡脖子”关键原材料的储备能力等。
 
  2、全国人大代表李东艳:亟须为校园食品安全插上“数字翅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校园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环,关系着学校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全国各地监管部门不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并且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快检车灵活、易操作、检测快、用时短、精准度高等特点,也让食品快检车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利器”,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近些年,在数字经济的潮流下,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正在加快,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也要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进一步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全力保障好食品安全。据了解,全国人大代表李东艳建议,积极挖掘数字技术潜力,构筑“互联网+智慧监管”机制,为校园食品安全插上“数字翅膀”,给校园食品安全打造“数字防火墙”。
 
  3、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消费升级叠加双循环,食品工业开启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下,食品行业要紧跟消费大势,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制造能力,以高质量产品供给和服务消费、创造消费、发掘消费增长的潜力,形成食品行业先发优势。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消费升级和双循环格局的确立,食品工业进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代。食品产业将迎来关键变革和发展新机遇,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而中国食品工业具体如何迎接新市场格局的出现,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张学武提出五点建议,其中要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食品工业向数字化转型。如要加快推进食品检测等平台建设,培育食品机械、食品包装等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和配套企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提升食品产业整体规模和效益。
 
  4、全国人大代表崔兴国:严抓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失信行为成本
 
  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休戚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涌现。
 
  近年来,国家监管部门不断加强食品监察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依据屡禁不止。一些企业依旧无视国家法律,唯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不按标准生产、制假掺假等,致使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如何解决食品安全失信行为的屡禁不止?全国人大代表崔兴国认为,是因为厂家失信牟取的利润和失信成本不对等。因此提案建议,要加大惩罚力度,严抓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失信行为成本,让失信者痛到不敢再犯。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