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打造粮食、植物油、果蔬、肉类、调味品、中药材、烟草、渝酒、饲料、竹木等10个100亿级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1。成功创建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20个以上50亿级和100亿级市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培育500家以上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打造粮食、植物油、果蔬、肉类、调味品、中药材、烟草、渝酒、饲料、竹木等10个100亿级加工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
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主体、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引进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向精深加工发展,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支持区县新建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推进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创新;加大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整合农产品加工科技资源,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导建立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田间车间互补、龙头基地互动,改变“就一产抓一产”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带一促三”作用。
重点产业:
《规划》明确的重点产业包括六大类,分别为粮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畜禽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木竹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包含了调味品加工业、茶叶加工业及蚕桑加工业),并确定了各产业的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政策体系:
《规划》提出,完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培育、人才引进等政策措施。
重点措施:
一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一区两群”重点区域聚集发展。引导主城都市区向“集群式园区”模式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向“一园多区综合性”的模式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向“一园多点”的特色加工园区模式发展。引导包装、检测、工业设计、品牌营销、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智慧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
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25年,打造3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园区。
三是开展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创建。依托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各区县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加工转化和产业融合,全面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农产品加工、体系化物流配送营销网络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50亿级和10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