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孙宝国委员:加快食品金属包装原级再生利用

2022-03-07 13:31:44 来源:中国食品报 编辑:王 宁 阅读量:691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 “十四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及窗口期,食品接触用包装材料节能减碳,是食品饮料产业链减碳方案中重要的一环。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食品金属包装固废定向回收与原级资源化利用的提案”。针对我国食品金属原级再生利用面临的诸多问题,他建议,要加快完善产业链回收再生利用相关法规、加大关键技术突破,让食品接触材料的原级再生利用尽快在国内落地。

 


 
  食品接触用金属包装容器数量基数庞大,增长迅速。2020年,我国铝质易拉罐年产约470亿罐,消耗原生铝约72万吨,易拉罐饮料行业预测,未来5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5%,2025年饮料用易拉罐的数量为600亿只左右。按照每个空罐平均14克计算,到2025年,我国在啤酒和饮料行业产生的废旧易拉罐的数量约为82万吨。
 
  国际上,食品接触用金属容器原级再利用已相对成熟。再生铝已被广泛使用在铝质易拉罐中。2020年,日本铝罐的回收再利用率为94%,原级再生利用率达到71%;钢罐回收再利用率为93.3%,原级再生利用率达到73%。我国废旧铝易拉罐回收再利用率虽然达到90%以上,但是原级利用率几乎为零,全部降级使用到了非食品接触领域;我国钢罐,如婴幼儿配方奶粉罐、罐头金属罐的全面回收尚未实现。
 
  原级再利用较降级再利用碳排放更少。以铝质易拉罐为例,经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对比,我国铸造用再生铝的碳排放是铝质易拉罐原级利用再生铝碳排放的3.6倍,而制罐用原生铝的碳排放是原级利用再生铝碳排放的8.7倍。
 
  我国食品接触用金属容器产业链已具备量产能力。以铝质易拉罐为例,现已突破原级再利用的关键技术——熔融脱漆再生。UBC铝水/铝锭的生产工艺流程已经较为完善,重熔再生企业的产品已被用于3104铝板轧制及后续制罐工艺。2021年,铝质易拉罐用再生铝产量已超过20万吨,含再生铝成分的铝质易拉罐由于我国的使用限制已被大量销往国外,被广泛用于国外啤酒、饮料的灌装生产,造成了我国再生资源的外流。原级再生的铝质质量符合现有国家标准,原级再生铝的生产成本是原生铝生产成本的83%。
 
  孙宝国坦言,我国食品金属原级再生利用面临食品接触包装材料合规性问题、政策法规不清晰,缺少标准支撑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完善产业链回收再生利用相关法规。完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针对食品接触包装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规定;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修正)》,明确鼓励食品接触金属包装的原级再生利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规定,废旧铝质易拉罐原级再生利用的增值税优惠比例由30%修订为100%。同时,回收商采取“进园管理”,加强回收处理。在税收政策上降低行业整体税负和成本。
 
  二是完善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食品接触铝质易拉罐原级再生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再生利用产业链技术规范,明确再生回收标识要求,细化食品安全及质量标准要求。修订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等产品质量技术标准,明确回收铝质易拉罐作为铝合金板原料之一;加强标准宣贯和消费者教育。
 
  三是支持食品接触材料再生技术突破。国家财政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回收与原级再生利用研究》科技专项,支持食品接触材料原级再生利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开展再生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碳排放及标准体系等研究,实现食品接触材料的原级再生利用尽快在国内落地。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