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坚持把巴山肉牛产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支撑来抓,持续加大龙头引领、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龙头引领,促进肉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联农带农建强基地。围绕“一核两区三片”规划布局,实施国家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引进雅拉德荣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优质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全面推行“公司繁育、农户育犊、集中育肥”的“1+N”分段养殖模式,规划发展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万户、百头以上养牛社200个、千头以上养牛村100个、万头以上养牛镇10个。目前,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393个,培育肉牛养殖家庭农场165个,在建规模养殖场36个。二是整合资源做强加工。坚持内培外引、多点突破,稳步推进响滩镇2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与麦金地合作加快建设肉牛预制莱生产线,依托雅拉德荣公司规划建设集供应服务、回收销售、冷链物流、品牌孵化等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年屠宰加工肉牛5万头以上,预计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三是加强配套延伸链条。按照功能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整、基础设施齐备要求,推动肉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进华茂农业公司、四川战旗飘扬农业发展公司等4家种草公司,投资1.8亿元新建4个牧草收集加工中心;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年产10万吨有机肥标准化加工生产线,雅拉德荣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肉牛产业配套的饲料厂、有机肥厂、牛源生物制品厂和屠宰冷链物流,推动肉牛产业集群倍增升级。
二、注重科技创新,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一是搭建科研平台“夯基”。坚持政府搭台、院所唱戏,积极与省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聘请5名知名专家教授担任肉牛产业发展技术顾问,与雅拉德荣公司合作筹备建立肉牛研究所,加强肉牛养殖新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二是振兴肉牛种业“强芯”。聚焦育种创新、良种繁育,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肉牛种业“强芯”行动,持续推进西门塔尔肉牛冻配改良项目,计划每年改建5个牛改冻精站标准化操作室,聘请华南农大教授指导规范建立海福特肉牛品系,逐步在回收的犊牛中选育5万头优质母牛,建立海福特肉牛核心种群,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保障。近五年来,全县建成20个标准化肉牛冷配站,冻配改良肉牛10万头、良种化率达90%以上。三是加强产品研发“赋能”。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探索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成功研发畜禽粪污固态化酵解技术,大力推广短期育肥、疫病防治、秸秆饲料开发等关键技术,联合龙头企业高起点规划皮革制品、生化药品、明胶制品等肉牛产业下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切实提升肉牛产业价值链。
三、突出人才引育,夯实肉牛产业智力支撑。一是建强阵地引人才。成立以在职高级畜牧(兽医)师及官方兽医为成员的产业科技指导小组和肉牛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高标准核定乡镇畜牧兽医编制,支持养殖企业、产业协会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确保肉牛产业发展有阵地、有资金。二是定向培养育人才。坚持集中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统筹畜牧兽医专家和龙头企业力量,每月定期培训官方兽医、村级带头人、肉牛养殖户,集中讲授饲养管理、繁育选育、疫病防控、粪污利用等关键知识,组织650余名养殖户实地考察抗风险能力高、经济效益好的养牛场,培育一批爱畜牧、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实用人才。三是岗编分离用人才。推行肉牛产业“编岗适度分离”用才模式,实施特聘动物防疫专员计划,集中招聘畜牧兽医专业人才35名,将引进人才编制先行落到引进人才服务中心,岗位统筹分配到重点肉牛养殖企业,强化肉牛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保障。
四、创新金融服务,破解肉牛产业资金瓶颈。一是政银合作纾企困。深化“政银担”“政银保”合作模式,深入开展“金融顾问”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肉牛产业的信货支持力度,创新推广活体质押、保险单质押等反担保模式,探索“兴牛贷”“领头贷”“强村贷”等金融产品,引导脱贫户利用小额信贷发展肉牛产业,累计发放肉牛产业贷款272户1.8亿元、财政贴息500万元,有效化解肉牛养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靠前服务优环境。建立政企“双周”恳谈会制度,鼓励金融机构靠前服务、上门服务,采取“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深入养殖基地、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宣讲金融政策,实施简易贷款程序,全县11家银行累计走访养牛户1000余次,切实让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开花结果。三是保险兜底防风险。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支持金融机构将肉牛养殖纳入特色产业农业保险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对育肥牛和能繁母牛保险按保费60%给予补贴,实现养牛大户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增强肉牛产业抵御市场波动、重大疫病和自然灾害能力。
五、强化奖补激励,提升肉牛产业品质品牌。一是政策支持强信心。出台《平昌县肉牛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订购能繁母牛、建设冷配站点等。建立肉牛产业发展政务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将肉牛养殖圈舍等生产设施用地和粪污处置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全力支持肉牛产业市场主体稳预期、强信心、渡难关。二是种养循环提品质。推行“肉牛+饲草”“肉牛+粮油”“肉牛+茶叶(花椒)”等农牧循环发展模式,实施“粪污换肥”“秸秆换肉”工程,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予以奖补。统一采购饲草种子,加强兽药和农药监管,擦亮肉牛产业生态环保底色。今年来,共种植饲草1.5万亩,秸秆饲料化加工6.5万吨,生产有机肥2万吨,带动打造优质天府粮油核心基地10万亩。三是联合创建促转型。聚焦肉牛产品辨识度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发展瓶颈,大力实施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建行动,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对成功开设“平昌肉牛”专卖店、全牛宴餐饮店并运营一年以上的企业和申报注册并运营肉牛精深加工品牌的企业一次性补助5万元,切实提升“平昌肉牛”知名度和竞争力。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