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强基固本稳农业 赋能助力促振兴 庆阳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2-12-13 09:10:22 来源:庆阳市农业农村局 阅读量:7931

  2022年以来,庆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方向,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研究谋划,联县包抓督导,定期调度分析,全力抓促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有增、稳中有进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100.05亿元,同比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91元,同比增长6.2%。
 
  一是聚焦粮食生产,守牢安全底线夯基础。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紧盯秋播、春播、复种“三道防线”,层层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建立粮食作物种植台账,将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地块,确保种足种实粮食面积。集成推广增产技术,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157个,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0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735万亩,开展“一喷三防”143.3万亩,稳定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落实防灾减损措施,发布农业气象预警信息9700条(次),常态化开展“三情”调查,落实保障粮食生产补贴资金5.64亿元,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0.2万亩,总产量达到145.6万吨、增产8.9%,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二是聚焦耕地管控,拓展种粮空间扩面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种植结构管控,建立了耕地“非粮化”常态化巡查督察工作机制,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分类推进撂荒地整治,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建立排查整治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到村、到户、到地块撂荒地台账,累计摸排整治撂荒地55.03万亩,已整治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25.85万亩。针对苗木占用耕地“非粮化”问题,积极落实《庆阳市化解苗木占用耕地工作方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苗林使用价值、占用耕地类别等情况,有序引导腾退苗木占用耕地15.51万亩,腾退耕地播种粮食作物11.54万亩,为稳定粮食面积拓展空间。
 
  三是聚焦特色产业,推动融合发展调结构。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延链增值。扩大规模促转型,突出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持续扩大畜禽产业规模,加快老旧果园提质改造,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推动产业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前三季度,全市牛羊猪鸡出栏分别达到15.93万头、137.74万只、60.9万头、2846.3万只,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55.59万吨、10.85万吨和2648吨;据业务测产,全市苹果产量达到144万吨。育强龙头补短板,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加大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引培,新引培龙头企业25家,累计达到364家,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5亿元以上2家、1亿元以上4家,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业带动产业延链增值。创建园区促融合,巩固提升宁县苹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环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镇原肉鸡省级产业园建设,推荐环县肉羊、西峰生猪认定省级现代产业园,启动市级产业园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培育品牌提效益,全市有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31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品牌目录,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1个,组织19家供应商入驻中国社会帮扶网,推荐31个企业商标品牌进驻“甘味”品牌中心、“甘味”广州馆等农产品直营店,农业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
 
  四是聚焦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果促增收。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三类户”2739户10527人,纳入防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实行动态监测帮扶,持续开展产业帮扶,全市共落实到户产业奖补资金2.77亿元,涉及脱贫户4.44万户17.9万人。加强带农主体监管,建立市级联县包抓、县区包乡监管、乡镇主责主体工作机制,对入股带农主体实行“一对一”包抓监管,总结环县“退股还羊到户”经验,加快构建“农户分散繁育、合作社保价回收和集中育肥、龙头企业统一屠宰销售”新型联农带农机制,防范化解生产经营风险。全市现有入股带农主体648家,承接入股资金9.58亿元,带动农户10.24万户,累计分红3.43亿元,续签协议193家4.19亿元,退股自主经营238家3.44亿元。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完成种植业保险225万亩、养殖业保险235万头(只),签单保费1.9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47.7亿元,理赔8001万元,受益农户3万户,最大限度降低农户产业经营风险。
 
  五是聚焦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强支撑。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启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乡镇12个,高质量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132个,引导46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指导,引进推广新技术34项、新品种112个,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探索创新种植模式,建办复种马铃薯百亩示范点17个,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以上示范点90个,带动全市复种马铃薯921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1.68万亩,探索总结“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构建“三元双向”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果树剪枝等农业废弃物,引培食用菌龙头企业6家,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和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建成食用菌大棚1344座,生产食用菌菌棒1300万棒,推动种植业、养殖业、菌业双向循环发展。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市政府出台了《庆阳市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一线的若干措施》,为引导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抓点服务提供了制度支撑;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行动“百千万”计划,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采取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0人,其中合作社理事长1200人。
 
  六是聚焦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增动能。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信息核对和成员身份“两头占”问题整治,全市核改登记赋码信息1408个,清理“两头占”人员9.67万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35万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70%。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建立了农村村民违规建房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违规建房举报制度和宅基地审批月调度制度,指导县乡审批农村宅基地1622宗660亩,查处未批先建违法占地4宗1.6亩。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户厕改造52496户,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39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2374吨,废旧农膜回收率、农药肥料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41.8%、40.1%、86%和81.2%。
 
  七是聚焦项目建设,扩大资金投入补短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建立了规划引领、设计审查、评审批复、试点推进和验收把关“四项机制”,构建了制度约束、法人责任、安全生产、进度保障“四个体系”,不断强化专业监理、农民质量监督员、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全过程监督,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2022年45.8万亩提前1个月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当年项目当年建成”目标。历年项目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验收的方式,加快验收和上图入库进度。农业项目投资持续增加,紧盯中省投资政策导向,聚焦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争取省级以上财政农业项目14类47个,落实项目资金9.55亿元,较去年8.06亿元增长15.6%;招引农业产业化项目11个,签约额56.69亿元,较去年增加3.85亿元。
 
  八是聚焦效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服务。以创建“两型”机关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办事流程,对8项行政许可事项、30项公共服务事项、10大类农业行政处罚事项、5大类行政强制事项进行了流程再造,缩短办理时限,全年办理行政许可事项2614件,“双公示”达到100%。提升服务能力,部署开展“‘三个优化’提时效强服务、‘两下两上’转作风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抽调局系统87名年轻干部,组建3个理论学研小组,开展农村政策、乡村产业、农业项目等政策研究,编发《农业农村研究》,提升年轻干部政策水平;开通市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庆阳三农”抖音号,组织66名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上网讲科技,制作发布农业科技知识讲座视频131期,发表农业科技科普文章179篇。加强助企帮扶,开展“千名干部帮千企”行动,建立了“一名县级帮扶干部+一个跟踪服务科室(单位)”帮扶机制,包抓单位负责人先后12次深入5个帮扶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分企制定帮扶方案,组建专班跟进落实,争取项目资金205万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5个。强化宣传推介,建立“日推送、月统计、季通报、年终考评”信息工作制度,共发布各类信息1442条,其中国家媒体采用14条、省级媒体采用901条、市级媒体采用387条,对外宣传能力进一步提升。
作者: 杨有为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