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搜索右侧

今日热点

更多+

推荐专题

更多+

推荐展会

更多+

企业直播

更多+

从瓶到瓶,循环利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只待政策东风

2024-03-19 16:34:54 来源:中国食品报 阅读量:10546

  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主题之一,围绕塑料的再生循环利用,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出了《关于出台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政策的建议》,旨在推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应用,促进再生塑料循环利用技术提升和再生塑料行业全面高质量健康发展。
 
  再生塑料循环利用在食品领域典型的场景就是饮料瓶。饮料瓶多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废弃的饮料瓶不仅难以降解,填埋或焚烧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将PET饮料瓶回收加工成再生PET(rPET),对于减塑、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内的PET饮料瓶回收利用主要是做化纤和其他工业品,而国际上则在大力推广“先同级再降级”的理念,即回收的PET饮料瓶重新制成饮料瓶,待塑料性能下降后,再转入化纤等工业渠道。这一方面使PET饮料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PET饮料瓶全生命周期的总碳排。
 
  回收材料用于食品包装,首要考虑当然是安全性。据国家食品接触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主任钟怀宁介绍,欧盟和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食品级rPET审批经验,其安全性主要通过“挑战性实验”来验证,即通过模拟极端污染条件,证明去污工艺有效性。借鉴这些国际经验,他们配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国内两家工厂完成了相应验证工作,证明其加工工艺是可靠的。
 
  这一结果是符合专家们的预期的,因为参与测试的企业早已获得欧盟和美国的认证。而rPET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另类“闭环”:国内企业回收饮料瓶并生产成食品级rPET,出口到欧美国家,然后制成饮料瓶,又通过跨境电商的渠道回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在目前的世界版图中,中国大陆地区是唯一尚未允许rPET用于食品包装的主要经济体。钟怀宁认为,生产rPET的过程是产生碳排放的,只有用rPET替代PET才会产生减排的效应。从这个角度考虑,将国产的食品级rPET出口到国外,相当于把碳排留在了国内,而将减排成果拱手让给国外。
 
  如何让食品级rPET尽快在国内落地是产业界和专业界共同的期待,但这一进程也确实遇到一些挑战。有人认为回收的饮料瓶来源复杂,希望建立“闭环回收”来确保饮料瓶的安全性。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国际上的应用现状来看,rPET的安全性与回收体系并无必然联系。即使闭环回收也并非完全可控的状态,而“挑战性实验”就是用来解决这些不确定性——即使最极端的污染也能够有效去除,以此确保成品安全性。另外,部分欧美国家推行闭环回收和押金制的根本原因是废弃饮料瓶的回收率太低,而这恰恰是中国回收体系的优势。且闭环回收和押金制带来的成本最终也会转嫁给下游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不利于rPET的推广应用。
 
  消费者的接受度是推进食品级rPET落地的另一个重要考量。相关调研数据显示,63%的消费者对rPET用于食品包装表达出积极意愿。“其实这个支持率并不低,和食品添加剂相比已经高多了。当然,我们还会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和技术机构加强公众沟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PET回收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为食品级rPET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落地应用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钟凯表示。
 
  实际上,rPET的安全性在业内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共识,甚至国产食品级rPET已经通过跨境电商绕道实现了从回收到应用的全链条运行,现在国内市场只待政策东风。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尽快出台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循环利用政策的建议》建议,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尽快出台政策法规,允许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在国内循环利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rPET原级利用高度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可以纳入现有“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管理。当然,rPET的推进之路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议在对rPET进行科学的安全性评估基础上,选择企业开展试点,让食品级rPET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成为食品包装的一个选项,赶上世界的步伐。
 
  (阮光锋)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产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